趣书网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蟹不如一蟹(1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 内容报错
Video Cover Image

回到京城后,蔡元培、李大钊、胡适等北大教授为李谕以及刚从法国回来的李石曾接风洗尘。

李谕提起段祺瑞几天前给自己说的关于《争自由宣言》一事,提醒说:“北洋高层或许会对蔡校长不利。”

胡适说:“曹锟只是个面子货,啥事都听手下大将吴佩孚的;就是张作霖确实不好琢磨,据说他出身马贼,什么事都办得出来。”

蔡元培还是不以为意:“张作霖来京不过是向徐世昌总统讨要几百万军费,他们折腾一阵子,迟早要走。”

李石曾说:“如果真是这样就好,但我在上海报纸上看到的内容表面,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。”

蔡元培疑惑道:“上海的报纸都报道了?我在京城竟然没看到。”

李石曾拿出一份《时事新报》:“你们看。”

报纸上有一篇名为《曹、张宴客时之趣语——忽谈“姓蔡的”》文章:

曹锟、张作霖来京之日,于饭店宴请各部总次长及军警长官。席间,张作霖卒然问曰:“诸公可曾听说北京有个姓蔡的闹得很凶吗?”

曹锟应曰:“是不是那个男女同校的蔡元培?”

……曹锟即环顾王怀庆(京畿卫戍总司令)曰:“老弟何不看管他起来?”

席间竟有相顾失色者也。

胡适看完后气道:“我们刚在宣言上说要言论自由,他们就打压堂堂北大校长?”

蔡元培面色也有些不快:“都说曹锟敬重文化人,不应如此。”

胡适越想越气:“他们只想让我们做老老实实的文化人,但凡沾一点政治,就触了他们的逆鳞。哼!十年了,城头变幻大王旗,我看这个民国是真正的一蟹不如一蟹!”

他确实挺生气,新成立的直系、奉系共管政府突然加强了对京城思想和文化的控制,胡适主编的新报纸《每周评论》屡遭查封。

在民国的国庆时,他还写了一首有点意思的现代诗表达气愤的心情:

十年了,/他们又来纪念了。/他们借我们,/出一张红报,/做几篇文章;/放一天例假,/发表一批勋章:/这就是我们的纪念了!

要脸吗?/这难道是革命的纪念吗?/我们那时候,/威权也不怕,/生命也不顾;/监狱作家乡,/炸弹底下来去:/肯受这种无耻的纪念吗?

别讨厌了!/可以换个法子纪念了。/大家合起来,/赶掉这群狼,/推翻这鸟政府;/起一个新革命,/造一个好政府:/那才是双十节的纪念了!

李石曾老成持重,对蔡元培说:“校长,避避风头没什么大不了,秀才遇到兵,有理说不清,没必要和军阀斗气。”

李谕也说:“您不是刚成立了中法大学吗,趁着这个机会可以去趟法国考察教育界,顺便在法国成立一个中法大学海外部。”

李石曾说:“是个好主意,正好疏才兄弟与欧洲学界关系匪浅,这件事完全可以操作。”

蔡元培无奈道:“好吧,就按你们说的办。”

喝了几杯酒后,李谕又对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北大教授傅岳棻说:“傅教授,您是不是担任着国立京师图书馆馆长?”

国立京师图书馆就是后来的国家图书馆。

“是的。”傅岳棻说。

“我正好有一批书想捐给图书馆。”李谕说。

傅岳棻眼睛一亮,放下筷子说:“多少册?”

“两万册,”李谕说,“而且都是精品书,当年北洋政府高级顾问英国人莫理循留下的。我买了下来,本来想运到上海大同大学,但看了看多有重复,不如捐给国立京师图书馆。”

“真是太好了!”傅岳棻高兴道,两万册不是小数目。

李谕继续说:“另外,还有一些我购买的各种科学类书籍,要是把杂志也算上,差不多三万多册,家里放不下,也捐给你们吧。”

这时候的书本价格贵得很,对他们来说是大手笔,傅岳棻难掩激动:“院士先生高义!我在国立京师图书馆中专门设立一间大房子,冠上院士先生的名字!”

李谕笑道:“那你最好准备得大一点,我怕塞不下。”

傅岳棻说:“没问题!落成之日,我专门请院士先生前去过目!”

“荣幸之至。”李谕说。

穿越前,李谕去过好多次国图,但都是新修的总馆,此时的国图只有古籍馆,建筑也挺气派。

——

最近李谕在北京的几所大学又例行开了讲座,多年下来,几乎所有在校理科生都听过李谕的讲座。

今天来到北大,正好在校园中碰到鲁迅。

“李谕院士,你没去看蔡胡吵架?”鲁迅问。

“吵架?吵什么?前几天不是还一起吃饭哪?”李谕疑惑道。

鲁迅笑道:“最近胡适之博士写了一本《红楼梦考证》,开篇就说‘向来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道路’,矛头直指蔡校长。”

对《红楼梦》的研究向来已久,清朝时就挺多,主要是索隐派,——所谓索隐,可以简单理解为影射。

蔡元培是索隐派大佬,四年前写了《石头记索隐》,里面很多观点比较炸裂,比如说《红楼梦》就是顺治康熙年间的政治,影射了当时的一系列人和事。蔡元培几乎把全书所有的人物与情节进行了一一索隐,比如元春省亲影射康熙南巡、贾瑞影射钱谦益之类。

李谕说:“我只随便看过《红楼梦》,细节处不甚了解。”

鲁迅说:“胡适之博士大举科学的实证主义,用来研究红学,我看八成就是听了您的科学论讲座导致的。”

李谕尴尬道:“我不就成了煽风点火的……”

胡适的这本书还算有两下子,比如提出《红楼梦》的作者是曹雪芹;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;八十回以后是高鹗续学;全书是曹家的缩影等等。

这些观点都是后世比较赞同的。

李谕和鲁迅凑到校长办公室门口,听见里面胡适正在说:“校长,您的观点太过牵强附会,主观味道太浓,要我说,就像猜笨谜。”

蔡元培并不在意胡适的批判,回道:“我的索隐全部自圆其说,影射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,尤其是有清一代。而且我的索隐大都不是孤证。”

胡适说:“校长,您的办法明显不够科学,如今是新文化新时代,不能一直用老办法。”

祭出科学大旗,在此时是非常厉害的辩驳方法。

蔡元培明显有些落入下风,不知道怎么回答,正好看见门口鬼鬼祟祟的李谕和鲁迅,于是说:“李谕院士,周老师,你们进来吧。”

李谕闪身进来,呵呵一笑:“我们是路过,路过。”

“没关系,请坐吧,”蔡元培说,“刚才胡适之博士和我聊红学,你看,现在就连研究文学都离不开科学方法了。”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